衡水滨湖新区志臻中学
2025届高三毕业生卞成硕
在这里用努力和拼搏
成功叩开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大门
卞成硕 上海交通大学
『高三,一部专属的青春“电影”』
还记得刚升入高三时,周晓涵主任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描述这段独一无二的生活:“高三就像拍一部电影,你们每个人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幕后千锤百炼的是你们,台上展露光芒的更是你们。”如今“全剧”杀青后,再回望那段如梦似幻的岁月,我真的要感谢为了排练好这部剧一次又一次挥洒汗水的自己,更要感谢默默奉献的“特效组”“音影组”——老师们,凭借他们在幕后不懈的辛苦付出,我的这部高三“电影”才能在高考“首映”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票房”,大获成功。
伴随着一声响亮干脆的“Action”,没有铺垫背景的旁白,也没有令人注目的特写,我的高三就那么悄无声息地开始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拿到一份“龙傲天”的剧本,小说中主角出类拔萃的特点在我身上毫无体现,相反,一张用鲜红笔迹标记着87分的数学试卷却堪称真正的“开幕雷击”。低头看着这张分数刺眼的试卷,抬头看到“距离高考还有300天”的倒计时牌,在这一刻我清晰地意识到:这部名为《高三》的电影,没有替身,没有NG重来,每一帧都需要全力以赴。这便是我高三的第一幕。
《高三》有紧张激烈的“打戏”。我的敌人是晦涩难懂的语文文言文,是语法结构复杂的英语长难句,是令人手足无措的数学导数题。我的武器是课桌上堆积如山的试卷、习题,而我的战场更是无数个奋笔疾书的晚自习、大大小小的几十次模拟考,以及那次决定命运的高考“首映”。平心而论,高考前我的战绩确实毫不亮眼,甚至在五月强化时更是不堪入目,一次又一次空前但不绝后的历史最低分,犹如正弦曲线般大开大合的成绩波动图,倾注大量精力与汗水但丝毫没有起色的偏科问题,都曾从我的眼角挤出过泪水,无情地冲击着我的自信心防线。
然而,抛开这些苦涩的时光,我的脑海中更多浮现的是向我倾囊相授各种“武林绝学”的老师们,以及总是相互帮扶、同向共流的“师兄弟们”。当我们早起跑出宿舍门,一起大声喊出自己的理想大学;当我们列队站到操场,整齐划一地发出新一天的誓言;当老师扛起战旗,引领我们在此起彼伏的口号声中跑操,我第一次深切理解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内涵,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而在这一场场“打戏”中,我的能力与毅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历练与成长。
《高三》也有催人泪下的“情戏”。此“情”并非爱情片中的儿女情长,而是《高三》这部“史诗”中令人动容的师生情、同学情。我的班主任兼生物老师—葛老师,他是一个幽默风趣、充满活力的人。从他的行装可以想象他的繁忙,但他每天仍要抽出时间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为我的高三生活带来了激情与快乐。我的化学老师赵老师则是同学们心中的“天使”,无论我们班的化学成绩考好考坏,几乎从未见过她跟任何一个同学发脾气。相反,她总是在课前课后给我们强化知识点以及清空知识障碍,她的存在让我们苦涩的高三生活也充满了甜。
相比之下,我的数学老师陈老师却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虽然她对每个同学要求都十分严苛,但坚信也反映出她从不想放弃我们中的每个人。这种一视同仁的强大责任心,拯救了包括我在内的一众数学“特困生”,因此陈老师也是我最想感谢的老师。而至于我的同学们,高三一年的共同奋战经历早已让我们情同手足,记忆中的每一次集体狂欢,每一次集体宣誓,早已伴随着高三的天数跟酸甜苦辣在我心头凝结成一颗名为回忆的珍珠,闪烁着永恒的璀璨光芒。
《高三》这部“电影”,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华丽的布景。它的伟大在于真实——真实地记录了青春的汗水与泪水。它教会我,人生没有预设的剧本,但每一个全力以赴的镜头都值得尊重;它让我明白,自己才是人生这部电影真正的主演和导演。这部“电影”独一无二,仅此一份,它属于每一个经历过高三的你我。祝愿学弟学妹们也能取得自己理想的“票房”,祝愿滨湖志臻2026高考再创辉煌!
这部名为高三的“电影”没有好莱坞式的华丽特效,也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剧情,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努力、年复一年的坚持,以及那些藏在心底的温暖与感动。它真实地记录了青春的汗水与泪水,欢笑与拼搏,是青春岁月中最珍贵的回忆。如今,卞成硕同学已凭借这部精彩的高三“电影”,成功踏入上海交通大学,开启了新的篇章。而我们也相信,未来还有更多的精彩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