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登讲台时略带生涩的互动,到如今一个眼神、一次低头之间,便能读懂学生情绪与状态的细微变化。这样的蜕变,是每一位志臻老师最真实的成长写照,也是这片校园中最温暖的教育风景。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
徐康健老师和强滕姗老师
感受这份始于了解、终于陪伴的教育力量
下面还想看到哪位老师的故事?
评论区告诉我们!
近日,高三年级139班的教室里多了一辆轮椅,而轮椅的主人正是班主任徐康健老师。这位在志臻耕耘多年的教师,用轮椅践行着自己对学生的承诺。
在访谈中,徐康健老师细数学生的变化和自己的成长,从高一新生的怯生生试探,到高二熟悉后的迷茫,再到高三冲刺期的咬牙坚持,他把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都刻进了心里,也渐渐练就了“读懂孩子”的本事。
也正是这份了解,让他在伤后需要休养时,也仍然坚持返校陪伴学生。在徐康健老师看来,这份坚持与陪伴,一方面是因为放心不下自己的整个班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并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高三只有一次,我想陪他们完完整整地走完。”
轮椅上的陪伴,意外成了最生动的教育课。当他坐着轮椅陪伴学生的时候,他看着往日犯懒调皮的孩子因为自己而触动,变得自觉和认真;暖心的孩子经常会扶着自己走路。徐老师感觉这份坚持是正确的,也很欣慰孩子们的成长与懂事。
在徐老师的班级里,刘晗博的转变堪称奇迹。这个曾经最调皮的男孩,在徐老师持续的关注和谈心后,逐渐发生了改变。他会主动找到老师自觉检讨,提升状态。班里一些偏科的同学,徐老师也是用尽一切方法,在他的耐心引导下逐渐开窍。“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是花期不同。”徐老师选择用陪伴和沟通走进学生内心。这种教育方式,让他的课堂既有知识的严谨,又有人性的温度。
在139班的教室里,我们看到前方放置了一张反方向的书桌,徐康健老师说这是自己的办公位置。除了必要的备课教研,他几乎所有时间都守在这里。用较真的态度抓细节,用温暖的陪伴护成长,这是徐康健老师的带班理念,也是志臻全体教师最朴素的教育哲学。
和徐康健老师一样,在学生身上“读懂成长”的,还有高二166班的强滕姗老师。在志臻的浸润下,她从“摸不着头绪”的新手,变成了“一眼看透班级状态”的班主任。
教师成长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用心和积累。强滕姗老师介绍到自己比之前懂了更多的方法技巧,能从各个细节状态敏锐地知道整个班级的状况,清楚地看见每个学生的阶段性变化。对于她而言,如今的班级管理更加得心应手。
强滕姗老师说自己每天都会坚持在班里开一个小班会,一方面是把一些细节再规范,养成好习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班会缓解同学们的压力。这些细碎的安排,都是她从学生的状态里悟出来的门道。
她的快速成长,也离不开志臻优秀的教师团队和“传帮带”氛围。强滕姗老师说起帮助自己成长的老师,眼里满是感激。她常去听主建爽老师的班会课,她认为主老师是一个经验充足且言之有物的老师,在他的班会上能汲取对于学生教育的好经验和新收获;祝雅珺老师则从书桌摆放等等的细节提醒自己班级状态需要注意调整。在优秀老师的帮带下,强滕姗老师不仅摸清了班级管理的门道,更学会了用心去感受学生的需求。
在和强滕姗老师的对话中,我们能感到她对于学生热诚的爱,当她提及教师节时,自己的桌上放着满满的祝福小卡片,里边有一些以前教过的学生,她红着眼眶说:“明明那些贺卡一人一份,很珍贵,但是他们写的特别好,选择放到了我的桌上,我特别感动。那一刻我觉得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和爱,得对得起志臻老师这四个字。”
从徐康健老师轮椅上的坚守,到强滕姗老师在传承中的成长;从对学生的“浮于表面” 到 “了如指掌”,滨湖志臻的老师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故事。在这里,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生命的影响。
而这,也正是志臻教育最动人的底色。